刘明明:上海中高级口译阅读明星教师.
在研习各种教学法流派之后,结合我讲授口译课程的学生反馈和经验积累,我发现以往接触过的和自己使用过的教学法,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都各有千秋,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仍然很有效。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举出我自己在英语阅读教学上的一个采用语法翻译法的成功例子,也算为这种教学法流派在当下的地位张本。
目前的英语培训项目主要以应试为主,上海的中/高级口译考试培训课程分成口译、笔译、阅读、听力和口语五种课型,分由四个老师担当,我负责其中阅读这个板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讲解真题的方式,往往是分析文章大意、讲解理解题目、记忆重点单词,这样就不免有时会无趣一些,那么激起并且保持学生的高昂兴致就显得格外重要,有时幽默诙谐、激情飞扬的寓教于乐穿插其中,有时阅读课堂上的美文美译也很见效果,尤其在应口译考试为大前提下的对部分阅读文章的翻译恰到好处。
在03年9月中级口译笔试的阅读部分出现如此一篇文章,主要描述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并综合多方观点解释深层原因。这样专业性很强的阅读理解对知识背景的要求就颇高,因此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文章显得枯燥乏味,对老师来说,也根本无处着手贯彻向来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难度很大。于是讲解的关键点就在于必须在第一时刻提起同学的兴趣,抓住同学的注意力,并将之维持在整个讲解过程中,丝毫不许有所懈怠。文章首句如下:
The strange fact is that the last hundred years have seen not only the dehumanizing of manual work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ass-production method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a consequent reduction in the satisfaction which an individual can derive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a skilled craft, but also universal acceptance of the idea that everyone ought to work, 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no absolute economic necessity to do so.
这句话虽然单词量要求不高,但其句法结构对于中级口译考生来说太过复杂,阅读时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寻找句号的过程,并且用如此繁冗的句子作为开篇伊始,由此造成的心理挫败感也可想而知,但教学中又一定要在这句话中找到能够吸引眼球的亮点,那么语法翻译法自然就成为上上之选。
我有意设计课堂教学的先后次序,在讲述完自如操练语法规则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之后,趁热打铁,开讲这篇需要强大语法能力的阅读文章。我先用很快的语速,几乎是马不停蹄,读完这句话,这样的导入虽然不可避免地将同学推向云里雾里的境地,但如此强悍也适当地营造了一定的气氛。
随后我要求同学在一分钟内运用刚刚讲过的语法规则分析这句话的句法成分,这一分钟不容小觑:在一向一言堂填鸭式的阅读课上这让同学主动参与的一分钟就引入了互动的因素,能够有效地提起兴趣;并且时间的设置也有讲究,如果太长,同学可以闲闲散散慢慢分析,这样就会低估实际考试中这篇文章带来的难度,如果太短,对于很多回家没有预习过的同学就根本没有机会看完这句话,那么后来的分析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根据屡次尝试,一分钟不多不少。于是同学们就如挑战极限般努力分析,一分钟后往往还是头绪难理,为了紧凑课堂节奏,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分析,把不影响语法理解的修饰先全部去掉,不引进任何语法术语,用树形结构的板书方式讲解,尽可能做到清晰明了:
The fact is that
the last hundred years have seen
not only the dehumanizing mass production methods
&
the reduc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but also acceptance of the idea (everyone ought to work).
如此一来,虽然句法结构明白了,但仍然有必要安抚大家面临这曾经在考试中出现过的难度极高的句子时产生的对考试的缺乏信心和种种担忧,我提醒同学,像这样难句出现在中级口译的阅读中实在不妥,对此考官也有所认识,因此对于考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了要吸引同学,我进一步采用语法翻译法,说虽然这样的文章要再出现在阅读中史不太可能了,但在笔译环节这样难度和翻译考试还是相当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分门别类、独立开来的阅读课和翻译课联系在了一起,不是越殂代庖,而是融会贯通,接着我提出请大家在两分钟内尝试翻译一下的建议也显得自然合理。在同学们多番尝试和讨论之后,我念出了我事先准备好的译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