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变通手段:语态转换
由于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在汉译英时,人们常常会简单地认为只要按照原句的语态处理就行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如果一味按照原句的语态来翻译,往往会使译文显得十分别扭。所以我们在汉译英时需要灵活运用语态之间的转换。
我们这里主要讲三种情况:
汉语被动句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带有明显的被动标记词(就是“被”“让”那些);另一类则没有这种标记词。人们通常使用后一类型的被动句。但不论哪一种类型,翻译成英语时基本上仍可运用被动语态。
A. 用“被、通过、让、给、遭、由、受、为……所”等标记词表示被动语态的汉语被动句。这类句子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强调被动的动作。
例1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
译文:The book has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简评:原文强调的是“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不强调是“谁”翻译了这本书,不强调“翻译”这个动作的施动者。因此,英语译文采用被动语态完全符合原文表达内涵。
例2 这个小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了伤。
译文:The little boy was hurt on his way home from school.
简评:小男孩受了伤,这是全句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但是他为什么会受伤?被人打?被车撞?被石头绊?被异物砸?句子没有交代。一般情况下没人会自己伤害自己,因此在“受伤”这点上,男孩是动作的目标。中文采用“受”表明被动,英语也用被动语态来翻译,目的是阐述小男孩受伤这个事实。
带有上述被动标记的句子可以译成英语的被动句。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带有被动标记的句子都要这样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B. 被动标记词不明显的汉语被动句。这类句子一般都有主语和谓语动词,但其主语实际上是动作承受者,并不是动作执行者。真正的动作执行者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句子形式上是主动句,含义上却是被动的。事实上,这种被动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更高,在译成英文时往往要采用被动语态。请看下列句子:
例3 门锁好了。
译文:The door has been locked up.
简评:句子的主语是“门”,动作是“锁”。但是众所周知,一个非生命体“门”如何实施一个动作“锁”?很显然,“门”也许是妈妈锁上的。这句话没有一个表示被动语态的被动标记词,但却是一个经典的被动语态句。因此,翻译成英文时不能说成The door has locked itself.
例4 这个问题早解决了。
译文:This problem has long been solved .
简评:中文常说“问题有待解决”,这和本句结构相同,都是“解决”这个动作的目标——“问题”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但表示被动语态。英语里也只能说sb. solves the problem或 the problem is solved。
C. 除此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即:用主动语态来表达被动意义。例如“在……中”嵌入及物动词可用于表示被动意义。这种情况在译成英语时,一般也选择被动语态来翻译。
例5 新住宅在建造中。
译文:New houses are being built.
例6 新教材在印刷中。
译文:New textbooks are being printed.
(责任编辑: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