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复旦大学04级英文专业学生,于2006年秋季高级口译顺利通过,考分232。
距离口译考试已经一年了。一直都想考高口——为了督促自己练英语,也为了让自己在求职前至少拿到一张像样的证书,一张或许对求职没多大用,但有助于增加自信的证书。于是那年寒假,匆匆地去报了高口培训班准备考试。
这么冷的冬天,和室友住在寝室“相依为命”,每晚在图书馆取暖,一边复习当天的高口内容,一边拿上课老师打趣,然后每天清早,我们挣扎着起床去上课的教室报到。这样的日子在我们的家长看来很痛苦:两个女孩子为了读书不肯回安逸的家,宁愿住在寝室与寒冷为伴。而对于我们来说,那20天的课程却快乐无比。
当然,课程信息量是极大的。实话实说,读高口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如此无知过。因此,自己一下子从天不怕地不怕的以“大二学姐”自居的我,变成了踏踏实实的小学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记好笔记,跟上老师的练习步伐,并且课后乖乖做好当天预习复习工作。作为口译,我们需要掌握很多的技巧;作为一门语言,英语还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 所以我觉得,在准备考试、上培训班好像寻宝的过程。那宝藏是你的潜力,而四位老师的工作就是让你理解宝藏的存在并产生开发它的热情,指点你挖掘的步骤。而那最关键也最辛苦的挖掘,得靠自己。我难忘Jeffery老师练“I Have a Dream”的故事,难忘小新老师说自己大学期间在图书馆练翻译的故事,难忘Lillian老师为了爱好毅然转系的故事,也难忘小夏老师可怕的词汇量。他们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我们,让我看到在这些牛人的背后,不光有天赋和才能,也有努力和汗水,更让我看到了通往成功最可能的路径。
于是在1月的高口课程结束后,当很多一起读高口的同学热情渐渐退去,我开始了漫长的准备。3月的笔试我放弃了。老师们让我燃起了对高口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多么的不知深浅,让我学会了重新考量自己的英语能力。我开始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听英文,主要是新闻,当然还会有一些audio books,有一些很好听,在学校的FTP或者在Emule上都可以下载,比如Harry Potter系列,还有Hillary Clinton的自传Living History,以及Jane Austen的Pride and Prejudice。当然,我听这些文学性的作品并不完全是为了高级口译的一纸证书,建议要急着参加考试的同学还是应该多花时间听新闻,多听不同人讲话的声音和不同的节目,培养感觉和拓宽知识面。
不过,光听懂是不够的。因为高口的听力考验的还有记忆力和速记。记得当初Lillian和Jeffery两位老师都教了我们大量的速记符号和训练方法,告诉我们要通过练习努力把这些符号吸收成自己的记录方式。于是,时不时地把文汇报和Shanghai Daily上的文章改写成最精准的符号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有时我也会听一段新闻然后速记下来,但感觉总是不太好。最大的弱点是对速记符号不熟悉,而且总有把第一句话完整记下的冲动。经过了当初准备高口时的大量练习后,现在尽管当我听写齐用的时候,仍然觉得力不从心,但相比之前的紧张好多了。总结下来,比较重要的是在练习一段时间文字和符号的转换,固定下来之后,再一边听一边记,可能要比一开始就边听边记效率高一点。而且,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别急着记第一句话。有时间和条件的话,同一段材料的听和记最好都进行两遍,第一遍之后,看一下笔记,反思一下哪些东西是多余的、哪些句子不能用符号表达,想完了符号再听第二编,尽量精简笔记,同时扩充自己的符号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和记的练习之后,大概就能初步养成哪些东西该记,哪些东西不该记的习惯了。
对于阅读复习,我觉得小夏老师教我们的从题目中找关键字,再代入文中找答案,以及揣测出题人思路的那套模式很不错。另外阅读速度也是个问题。我比较偷懒,所以平时无论看什么都习惯于一扫而过,这样我的skimming and scanning速度就比较快。当然我觉得每天强迫自己在半小时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下Washington Post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我也试过Jeffery老师说的那个一周读完一本英文书的办法。开始是小心翼翼地读,看到不认识的字还会认真查字典,结果完全读不光。后来查得烦了就干脆生词统统跳过,扫过一页大意就翻下一页。用这样的方法我读了四五本小说,阅读速度提高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毕竟是一周读几百页的书,仍然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比较空闲的同学可以一试,而且许多英国文学还是非常美的。至于词汇,我看的是《中/高级口译考试词汇必备》。自己平时注意积累普通词汇和口译词汇的同学可能不需要这本书。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词汇量不够的同学,它就非常“宝书级”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系统的分类和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尤其要注意那些固定的说法。相比于高口的那套教材,它的词汇因为条理清楚、背诵方便,所以更适合急着备考的同学复习使用。另外我记得第二部分的阅读不是选择题,需要自己概括文章意思来回答。我觉得主要的方法就是平时看新闻或科技文章段落时注意理清结构,找thesis statement,基本上就像初中语文课一样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还有经常把难的长的句子paraphrase,不光是用synonyms代替,尽量把句子的结构也变简单。这样有助于自己的理解,也有助于答题。
翻译部分的准备主要是靠练习。听小新老师讲了这么多翻译技巧,但真正做翻译的时候还是觉得吃力。想起老师在班上说过他曾经练过无数笔译才达到今天的程度,于是效仿之。我利用暑假把高口翻译教程认真做了一遍,虽然只有16个单元,但因为篇章很长,加上花时间对答案、反思比较,以及领会文后的翻译理论说明,还是用了两个多月才完成。我的结论是,翻译的进步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因为高口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技巧的成分还是很大的,通过练习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比较固定的句型和说法。多亏那段日子练的这几十篇翻译,虽然离口译还差很远,但个人觉得应付高口考试还是足够了。
最后我想说,尽管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准备,考试报名之后的那一个月我还是得了“高口狂躁症”。主要症状就是整天担心无法通过,却完全不想复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父母把浮躁的自己批评一顿,然后静下心来重拾高口。虽然这样的方法很幼稚很“作”,但只有真正安静下来了,复习才有效率,至少这是我个人行得通的办法。
从那个读高口的寒冷日子,到最后通过高口,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没有信心,所以迟迟不敢走入考场。感激Jeffery, Lillian, 小新,和小夏各位老师,他们让我明白信心要靠努力来树立。而事实证明,虽然我最后232的分数还不理想,但的确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不含什么侥幸成分,因此我也心满意足。
想起日剧《悠长假期》里的那个比喻。悠长的假期并不代表能力低或者失败,只是为了最后成功的来到做好准备,在这期间,必须认识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然后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