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口译考试过来人有感CATTI经验谈

<< 返回考试心得 2012-09-21来源:口译
需要指出的是,资料不贵多而贵精,时间有限,因此必须要找到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资料并好好利用。由于我在备考开始之时已经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技巧,所以备考过程中主要以练习为手段,侧

人事部二级翻译考试CATTI经验谈 :

我本科的专业并非英语,但本专业的课程不多,空闲时间不少,没事就学英语,纯粹是兴趣使然,后来慢慢接触到了翻译。在校期间,我只是偶尔旁听过一些翻译课程,并没有系统地学过,主要还是靠自学,多做练习,遇有问题就向有经验的老师请益,因此本科时还算打了点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学翻译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照法”,将原文和较好的译文对照着看,这是个笨办法,但在我看来却最为有效。谈到翻译教材或辅导书,虽然见到一本买一本,慢慢也攒了几十本,但却没有通读过一本,因为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实践高于理论,而书中的有些内容在实践中总是派不上用场,还不如多做些练习提高得快些。   

毕业后我从事的工作与翻译无关,但英语学习也没间断。2005年春天,我决定参加年末的二级笔译考试。先买了本大纲,看了看样题,拟定了备考方案。综合能力考试不成问题,关键是实务考试。备考过程中我坚持勤动手的原则,每天英译汉和汉译英各做一段,真正动笔写,丝毫不马虎。备考过程中切忌光看不练,即只看各种教材而不练习,这样的考生几乎没有通过的希望。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实际练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各种问题。教材的例子往往比较典型,但弄懂这些例子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就不会遇到新问题,没有哪本教材是万能的。必须要勤于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和总结。教材中的例子是别人咀嚼后的现成品,考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咀嚼,这个步骤断不能省。此外,练习中要动笔写,不能做视译。在平时训练中就要以考试的真实状况训练自己。口说和笔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往往觉得看懂了,能翻译,但落到纸上的译文却不一定能令人满意。汉语是否通顺,英语是否准确,书法是否整齐,卷面是否干净,这都在考察平时是否动笔。

关于资料,我备考二笔时没有购买,而是自己根据大纲和样题准备了一些,简要介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其英译本 《中国翻译》部编的《名作精译》(青岛出版社)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 网上搜索的我国领导人讲话及其英译本 。  

需要指出的是,资料不贵多而贵精,时间有限,因此必须要找到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资料并好好利用。由于我在备考开始之时已经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技巧,所以备考过程中主要以练习为手段,侧重扩大阅读面和提高双语水平。我看的这些书不一定适合所有备考者。如果是刚刚接触翻译的网友,我还是建议找几本翻译教材读一读。至于能力培养,就是要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家可参看我写的《英译汉重在理解汉译英重在表达》一文。二笔考试无固定范围,也就是个参考,千万不可以此为据,猜题目、背译文等方法就更不足取了。   

2005年11月的考试我顺利通过,但分数很低,由此我也猜测到评判标准之严格,同时也认识到唯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方能保证证书的含金量。  

2006年1月份我开始准备二级口译考试,由于过了二笔,底气很足,轻敌之念遂生,以为二口不过如此。5月一考,大败而归,综合能力虽然勉强通过,但实务仅得50分。失败原因小结第一,听力不过关。考口译,八成是考听力。虽然我有一定的听力水平,但那是做选择题的水平,听懂个大概也能勾对ABCD。口译考试却丝毫不能马虎,漏听或错听一点,全句的分就没了。第二,笔记不过关。交替传译的测试内容之一就是笔记,而我在备考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在实战中记得一塌糊涂。知道成绩后,痛定思痛,端正态度,认真备考11月的考试。主要方法第一,加大听力训练强度,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即不在乎每天听多少,而是每天听懂多少。我经常一个晚上只练习一段10分钟的听力,一个词一个词地抠。虽然进度慢,但收效很好。第二,学着记笔记。推荐林超伦先生《实战口译》一书,书中对如何做笔记有相当详细的讲解。第三,精读教材。王燕老师主编的这本二口实务教材非常好,讲解透彻,我在第二次备考中细细阅读了几遍,收获很大。   

关于资料,仍是简要介绍 梅德明主编的《汉英/英汉口译实践》和《新汉英/英汉口译实践》四本书。这四本书是上海高口的辅导书,但也可用来备考二口,因为该套书内容广泛,所选材料也比较新。 ******总理招待会音频。会译员均来自外交部翻译室,水平之高,足可借鉴。会内容广泛,不排除考试中会涉及到相关内容。 林超伦的《实战口译》。 政经词汇,这需要慢慢积累,没有哪本书是“一本全”。   第二次考口译,顺利通过,兴奋之余也很冷静,就是刚入门而已,要走的路仍很漫长。



(责任编辑:doublejp)